里程碑
重整架構 調整策略 邁向優質專業之旅
2013
-
悅安心-嚴重殘疾人士家居照顧服務位於觀塘順利邨的新辦公室正式開幕,同工在一個嶄新和愜意的工作環境下繼續為服務使用者提供優質的家居照顧服務。 -
YOU CAN-潛能發展中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港幣 $3,000,000,在觀塘、黃大仙及西貢區推行為期3年的「共創成長路賽馬會社區青少年培育計劃」。 -
獲凱瑟克基金資助,智存記憶及認知訓練中心遷往九龍灣彩霞邨彩星樓地下開展新服務。 -
駐屋宇署支援服務隊獲屋宇署續約兩年,繼續營運,協助住戶解決因清拆或維修令所帶來的困難。 -
智存記憶及認知訓練中心及樂力長者日間訓練中心獲社會福利署定為「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觀塘及黃大仙區認可服務提供者。
2012
-
總部大樓優化工程竣工暨揭幕典禮於1月舉行,優化工程包括增設多項無障礙通道設施,如自動門、輪椅通道、視障人士引路徑等,亦進行了多項加建與改善工程,大大增加了日光透及服務空間。 -
位於總部大樓的樂健中醫中心於1月投入服務,為市民提供針炙、跌打及推拿服務。 -
市區中的園藝治療花園-「心靈綠洲」於5月正式開放使用,位於彩虹,佔地7,000平方呎。 -
首次在銅鑼灣拓展自負盈虧模式的新服務,開辦CFSC專業人才培訓中心,為專職醫護服務及社會服務人員提供職前及在職培訓。 -
開設銅鑼灣中醫健康中心,為在香港島居住或工作的市民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務。 -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牙科服務有限公司獲認可為慈善機構。 -
恬寧居婦女庇護中心獲得聖誕老人愛心基金贊助,開展「心寧廚房」計劃,於社區宣揚零暴力及和諧家庭之訊息。
2011
-
獲社會福利署委託,成立悅安心-嚴重殘疾人士家居照顧服務,於觀塘區營辦為期三年的嚴重殘疾人士家居照顧服務先導計劃,為在輪候嚴重智障/肢體傷殘之資助院舍人士提供個人照顧、康復訓練及職業/物理治療服務。 -
透過成功競投,與醫管局及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以三方伙伴協助模式開辦牛頭角中醫中心。 -
加家店於本會總部大樓地下正式開業,為本會綜合職業復康服務學員提供工作機會,實踐「商社共關懷」的精神。 -
位於翠林邨的翠林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於12月正式開幕,為體弱長者提供專業性的日間照顧及護理,以協助他們保持身心健康,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安享晚年。
2010
-
天水圍房屋諮詢及服務隊的服務於4月擴展至屯門、元朗和東涌的公共屋邨租戶,為公共屋邨的租戶提供服務,協助他們適應、建設及聯繫社區。
-
本會「輔助專業人員計劃」獲社會福利署攜手扶弱基金及顧資銀行有限公司資助,甄選合適的退休人士參與成為輔助專業人員,延展璀璨人生。 -
本會與地政總署正式簽訂租約,租用位於觀塘道2號,面積約75,000平方呎的政府空置土地,發展「都市綠洲」及「心靈綠洲」計劃。 -
由社會福利署資助的和悅軒-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於10月正式投入服務,為有需要的精神病康復者、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及其照顧者提供一站式的社區支援服務。 -
本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於10月推行「愛+人﹕齊來學.愛家」計劃,透過不同的活動宣傳「3H」:(Health)健康、(Happy)快樂及(Harmony)和諧的訊息。
2009
-
獲社會福利署資助,設立欣悅坊地區支援中心(觀塘東) ,目的為強化居住在社區中的殘疾人士的家居及社區生活技能,協助他們融入社區。 -
於彩盈邨開設彩盈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為體弱長者提供小組式及專業性的日間照顧、護理、復康及身心發展等服務,以便他們能夠保持健康及提升生活質素。 -
獲社會福利署「愛睦社區試驗計劃」資助,推行「就業支援計劃」,在金融海嘯情况下,為失業人士提供就業及社會服務的支援。 -
由「中銀香港暖心愛港計劃」資助的智存記憶及認知訓練中心於11月正式成立,透過「智、身、心」三方面來照顧認知缺損患者,及早提供評估及訓練,以延緩其認知能力衰退。
2008
-
「僱員服務計劃」易名為盈力僱員服務顧問,寓意員工笑意盈盈、充滿活力地工作;而英文名稱「Vital」則代表所提供的僱員服務是富生命力和不可或缺的。 -
得到香港房屋委員會的撥款,於4月成立天水圍房屋諮詢及服務隊,為區內的公共屋邨租戶提供適切服務,促進居民互相認識,強化鄰里網絡。 -
思樂TEEN青少年精神健康計劃於6月正式提供服務,透過與學校及地區團體協作,提供培訓課程及建立精神健康大使,以強化校內支援網絡,預防青少年濫藥。 -
本會日間社區康復中心於10月開幕,提供具質素及專業的社區康復服務,以提升服務使用者之活動機能及自我照顧能力,並為照顧者提供訓練及支援,強化其照顧能力,從而紓緩照顧壓力。 -
正式開展由社會福利署資助、全港首階段推行的「社區保姆」計劃,旨在建立社區鄰舍互助精神,並預防「獨留子女在家」的社會問題。
2007
-
由綜合職業復康服務營運的Home Café於7月正式在總部大樓地下開幕,提供訓練及聘用機會予殘疾人士。 -
「跳躍青年坊教育中心」於5月獲教育局頒發正式辦學註冊證,正式改名為滙青書院。 -
觀塘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正式成立,為受觀塘重建影響的人士,包括住戶及商戶,提供支援服務,以協助他們解決因重建而引起的問題。 -
開展鯉「賞」空間「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透過經營以社區為本的社會企業,為觀塘區製造就業機會,並藉此向社區人士推廣鯉魚門獨特的文化及保育社區歷史的意識。
2006
-
「童四無稀扶貧計劃」正式展開,教育社區人士扶貧意識,及為清貧學童籌募發展個人潛能的經費。 -
由賽馬會慈善基金贊助,學校社會工作部開展名為「共創成長路」的青少年全面發展計劃。
2005
- 獲社會福利署資助,於黃大仙區為體弱長者提供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2004
-
家庭輔導部轉型為一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命名為活力家庭坊 (綜合家庭服務)。
-
第三任總幹事邱可珍女士服務本會20周年,於去年底光榮退任。 郭烈東先生接任為第四任總幹事,繼續帶領本會迎接新挑戰,展望未來。 - 獲社會福利署支持,4月於寶達邨開辦臻善軒,服務邨內之兒童、青少年及家長。
2003
- 因應長者社區服務重整,將兩所老人社區服務中心轉型為長者地區中心。
2002
-
獲得屋宇署資助設立駐屋宇署支援服務隊,為因應屋宇署清拆令或維修令而需要拆卸僭建物或進行樓宇維修的人士提供支援服務。 -
本會於7月獲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邀請協辦中醫診所,提供內科、跌打、針灸及煎藥服務。 -
於2月開設深水埗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 -
回應社會嚴重失業問題,開設健康網絡就業支援隊 及「陽光生活債務人家庭支援計劃」。 -
弱智人士綜合服務誕生,結合現有的展能中心暨宿舍,採取一站式手法,提供照顧服務、家居訓練、宿位及托管服務等。 - 於9月開辦「跳躍青年坊」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
- 本會成功投得香港房屋委員會所資助全港唯一一支的長者租金津貼計劃外展服務隊,為輪候公屋的長者提供有關申辦租金津貼的服務。
2001
-
開設精神病康復者的輔助宿舍 – 安愉及安怡宿舍,目的在進一步強化精神病患康復者的能力,以便他們將來具有足夠信心在社區中獨立生活。 -
耆性資源輔導中心於4月投入服務,協助長者處理有關性的問題。 -
獲社會福利署資助,開設勵志單親中心,支援單親人士。 -
「長者流動牙科服務」正式啟用,為行動不便及居於安老院或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的長者提供到戶牙科服務。 -
成龍景林青少年中心轉型為自負盈虧的成龍全人發展中心,為幼兒至成人提供適切及嶄新的訓練,以達致全人發展。 -
「自強就業輔助計劃」於一月起投入服務,為參加者提供個別輔導,以應付情緒及就業所面對的問題。 - 獲社會福利署資助,於觀塘區提供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2000
- 本會增設「物理治療服務」,並輔助健康中心推廣社區健康教育。
總廈重建落成 服務茁壯成長 邁向整合
1998
-
「總部大樓重建工程」竣工並正式啟用,由原來兩層高的平房改建為樓高十層的總部大廈,提供更多空間開辦各類服務。新服務單位包括趣樂育嬰園、趣樂幼兒園、真光苑老人社區服務中心、真光苑老人日間護理中心、迪智嚴重弱智人士展能中心暨宿舍、李張敬維牙科診所及普通科診所。 - 推出「地區就業網絡支援計劃」,服務內容包括資源中心、求職技巧訓練、講座及支援小組,建立失業人士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逆境。
1997
1996
-
「總部賽馬會大樓」於1996年4月22日奠基,7月開始興建。 -
開辦恬寧居婦女庇護中心,為受到家庭暴力影響的婦女及子女,提供緊急住宿及輔導服務。
- 本會的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隊於高超道邨的服務完結後,將服務區域遷移到葵涌邨,服務該邨的居民,計劃亦易名為葵涌邨社區服務處。
1995
- 第二間老人日間護理中心 — 橫頭磡老人日間護理中心投入服務。
- 創立「傷殘人士就業輔助計劃」。
1993
1992
- 獲「成龍慈善基金贊助」開辦成龍景林青少年中心。
1991
- 開展復康服務,設本會首間的翠林庇護工場及中途宿舍。
- 開辦本會第二所安老院 — 任白慈善基金景林安老院。
1990
- 關注婦女被虐問題,推展「同路人」互助小組計劃。
- 開辦「家庭指導服務」。
總廈重建 服務擴展
1988
- 獲觀塘區四間工廠僱主資助,於其工廠內推動「工業社會服務」。
1987
-
老人社區服務中心投入服務。 - 經過歲月的洗禮,總部的會址日漸破落,地方亦不敷應用,未能配合社會發展所需而擴展服務,董事會決定在原址重建新廈。
- 設立「臨床心理服務」。
1985
- 設立「課餘托管服務」,為雙親在職家庭的子女提供課餘照顧。
-
開辦東九龍首間老人日間護理中心投入服務。
1984
- 推出「單親家庭服務」。
1983
-
第二任總幹事高曉光女士在本會服務26年後退休。總幹事一職由邱可珍女士接任。
1982
-
推行「外展健康計劃」。 - 增設「成人教育」,為18歲或以上人士提供延續教育及訓練課程。
1980
- 展開「翠屏社區發展計劃」,充當居民及房屋署之橋樑,協助居民適應重建過程。
多元化服務穩步發展
1979
- 工業迅速起飛,本會致力發展「工業社會服務」,為工友提供勞工及法例諮詢服務並加強僱員及僱主間之溝通。
- 設兒童中心協助因子女、父母教育水平不高並忙於生計之家庭提供兒童照顧服務。
- 開展「鯉魚門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鼓勵居民發揮服務社群精神解決居住環境問題。
1977
-
開辦老人互相中心,透過活動讓長者善用餘暇,發揮潛能。 - 開設「家務助理服務」為有需要長者提供日間照顧。
1976
- 成立「家庭生活教育服務」,教育家庭成員和諧共處,減少家庭問題產生。
1974
- 增設「社區發展服務」,協助觀塘康寧道及協和街安置區的千多名居民遷徙入住公共房屋。
1972
紥根成長九龍東
1968
- 調景嶺基督教醫療所借出房舍,供本會擴展服務之用。
1966
-
興建三合土平房的計劃大致完成,分別在竹園興建了56幢及在調景嶺建成了46幢。
1965
-
本會正式將「長老會福利部」易名為「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同年為響應政府發展新市鎮,本會遷至觀塘翠屏道3號現址為東九龍區人士服務。 -
成立健康中心,是大型志願福利機構當中首個健康中心。 - 成立「老人組」,並定期提供服務予其組員。
1964
-
本會開始提供「諮詢及家庭輔導服務」,著重助人自助,設立手工部,主要以外發衣物形式讓市民在家縫製,按件計算工資;及後更訓練製作精巧之手工藝品,經銷海外,備受讚賞。當時更有一間小型陳列室開設於太子道191號二樓。
1963
- 為「膳食中心」的康復者及學生提供全數醫療補助。
1962
- 本會與其他教會合作,在調景嶺興建平房,讓有需要家庭入住。
- 為受颱風「溫黛」破壞的住屋提供維修援助。
- 在調景嶺基督教醫療所內開設「幼兒服務」(Well-Baby Clinic)。
1961
- 在調景嶺為肺結核病康復者設立膳食中心(Rennie's Mill Feeding Centre)。同時為調景嶺區寄宿學生提供膳食支援及學習支援。
以人為本 創業開始
1959
- 由於香港當時肺結核病肆虐,「福利部」的服務對象極需支援,本會得到Junk Bay Medical Relief Council的支持,劃出調景嶺靈實療養院的8張病牀供本會優先使用。
- 開始在竹園第四區興建20多所石屋。
1958
-
高曉光女士(Miss Doris Caldwell)被派接替文教士之工作。 - 完成興建新一批4所石屋。
1957
- 完成興建竹園徙置所第二區第一批的3所石屋,供3個家庭入住。當時教會認為興建居所最能夠適切解決居民的困境,故此向政府申請興建更多石屋。
1956
-
覓得旺角洗衣街221號地下作辦事處。積極為難民尋覓居所及尋找工作機會,並向政府申請在竹園徙置所興建三合土平房,供難民居住。
1955
- 10月於旺角通菜街210號借用中華基督教會聖恩堂(後稱國語堂)3樓展開工作。為有需要家庭提供輔導及個案工作,是本港最早開辦家庭服務的機構之一。
1954
-
美國聯合長老會宣教士文美莉女士(Miss Muriel Boone)創立「美國長老會福利部」(American Presbyterian Case-Work Centre),為內地難民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