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抗疫篇>靜觀有助教養子女幸福抗疫篇
25-08-2020
在疫情影響下,相信不少父母都被安排在家工作,孩子也不用上課,相比從前,親子共處的時間也可能相對多了。不知道作為父母的你是否享受這段親子時光,還是對此感到疲倦呢 ? 今日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靜觀如何有助教養子女。

「靜觀」是指我們有意識地以不批判的態度和將注意力重新帶回「此時此刻」(here and now)的狀態,藉以覺察和了解自己,培養智慧與慈悲。將「靜觀」應用於「教養子女」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我們先要以自我覺察作為基礎,當中包括:



1. 全心全意的聆聽 (Listening with Full Attention)

全心全意地聆聽是指我們與孩子互動時,不只是聽到孩子說話的表面意思, 而是能夠透過孩子說話的內容、聲調、表情和身體語言等的提示,專注察覺孩子當下的經驗、需要和說話背後所想傳遞的信息。這樣,我們可以嘗試以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所見的世界。專心的聆聽能讓父母有更多空間了解孩子,他們也因此有機會更多表達自己的意願,逐步建立彼此溝通的平台。

2. 對自己和孩子不加批判的接納 (Nonjudgmental Acceptance)

每個人都渴望被別人看見及全然接納。然而,我們總會因著經驗、親密關係中的期望而不自覺地把批判性的想法加諸入與人的溝通中,當我們扮演父母的角色時也不例外。不加批判的接納意味著我們不加批判地接納自己和孩子的性格、特質、行為,並有意識地嘗試理解、接納此時此刻所發生的事情,甚至接納親子關係中的掙扎。接納不代表我們全然認同孩子犯錯的行為,而是傳遞對孩子基本的接納,與此同時父母仍然可以向孩子清楚表達合乎社會文化期望和自身發展階段的標準。

靜觀練習的形式十分多元化,當中可以包括: 正式練習的靜坐及身體掃描,也有很多其他非正式的練習。精神科專科黃瑋妍醫生曾引述一個小練習,透過邀請父母想像自己是火星人,第一次來地球遇見此刻的孩子,鼓勵父母帶着初心,放開對孩子固有的想法,更真切地與孩子連繫。藉著好奇及不加批判地看他外貌、聽他聲線、摸他皮膚、嗅他氣味,甚至嘗他味道的五感刺激,嘗試不加批判和放下期望來回應孩子的需要,讓彼此建立更深厚關係。



3. 對自己和孩子的情感保持敏銳覺察 (Emotional Awareness)

當我們受壓或緊張時,會以自動的生存模式來作出反應。這個模式是本能反應、與生俱來、快速而不自覺的。父母可以透過一連串的練習,如專注呼吸、靜觀步行、伸展等,學習覺察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及身體狀態,包括受壓時的感覺,並藉著反覆的練習,及早意識受壓情況,繼而及早處理、舒緩壓力。

當父母能面對及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時,便有更多心靈空間去彈性處理有關孩子的問題和衝突,令彼此的關係更緊密。身教總比言教有效,若孩子能觀察父母怎樣接納他們及自己的情緒和適當地處理衝突或問題時,他們將來與朋友甚至自己子女相處時也能學習到以有效和合適的方法去處理問題。

4. 親子關係中的自我調整 (Self-Regulation)

每當我們意識到有危險或正面臨危險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就會啟動去應對當刻的情況,我們可能會迎向危險以解除威脅或快速逃離以免於危險。可是在日常的親子相處中,我們所遇到的壓力或情況大多沒有即時危險,例如:孩子忘記交功課、沒有整理房間,然而,我們的本能反應仍會自動啟動,因為我們的腦幹及邊緣系統比掌管理性知識的腦皮層反應更快,所以無論我們學過多少親子理論,此時都很難運用得到,由於本能反應被啟動,以致父母會出現憤怒及恐懼,繼而可能作出過大反應以保護自己免於危險。因此父母可能會對孩子破口大罵或說出具傷害性的說話等,影響親子關係。教養孩子除了要裝備親子知識外,同時也需要有執行功能,包括控制衝動、自我調整、專注及同理心等。

研究發現,靜觀訓練能加強掌管執行功能的腦前額葉及掌管本能反應邊緣系統的連繫,有助緩和壓力反應,從而減低父母作出過激言行的機會。在親子溝通中,自我調整並非代表父母沒有感受或是需要壓抑負面情緒的表達,而是在談話、互動中多給予自己一些停頓的空間。透過這些空間讓自己安靜下來,觀察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和想法。這樣,也能使父母更有空間聆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並作出合乎教養價值觀、目標的回應。

5. 對自己和孩子都有一個慈悲的心 (Compassion)

透過靜觀練習,父母可學習不加批判地專注於「此時此刻」,並從「行動模式」(doing mode)轉向「同在模式」(being mode),覺察自己的情緒反應,從而培養出寬容的心,更敏銳於自己和子女的需要。靜觀亦能幫助父母覺察及承認自身的壓力,在強烈的情緒中,學習為正在受苦的自己奉上慈心。當我們能夠好好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對己對人也會有多一分的體諒。



總結:
把靜觀的態度和技巧應用於親子教養的互動中,不單可以幫助父母處理在親子歷程中所承受的壓力。同時,也可以透過好好照顧和覺察自己,在與子女相處時能有更適切的回應。

參考資料:
Larissa G. Duncan, J. Douglas Coatsworth, Mark T. Greenberg, A Model of Mindful Parenting: Implications fo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Prevention Research (2009)
https://health.hkej.com/health/article?suid=2130948&subjectline=火星家長+靜觀教養子女
https://health.mingpao.com/練「靜觀親職」-修補世代撕裂/

參考圖片:
https://unsplash.com/photos/5zp0jym2w9M
https://unsplash.com/photos/8AYzA7NHwxE
https://unsplash.com/photos/ZJqO6ddB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