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HK01 — 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10年服務3.6萬患者及照顧者

2025/07/07

日期: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資料來源:HK01 — 港聞 — 社會新聞
參考網址:請按此



HK01 — 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10年服務3.6萬患者及照顧者
癌症是香港首要健康威脅,2022年奪去逾13,000條生命,佔全港死亡個案約三分之一。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自2015年9月起資助香港防癌會,聯合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及銘琪癌症關顧中心,推行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十年來為13,000名癌症患者及23,000名照顧者提供全面支援。

港大研究:介入初期已明顯減困苦程度及家庭問題 情況持續顯著改善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評估計劃成效,通過問卷調查及聚焦訪談,追蹤參與者在介入前、介入初期(3個月)及介入後期(1年或完成計劃)的困苦程度和情緒變化。結果顯示,患者在介入初期已顯著降低困苦程度及家庭問題,負面情緒亦有所改善;至介入後期,參與者通過身心靈輔導進一步釋放壓力,心理健康持續進步。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分數亦顯著提升,反映計劃對患者及照顧者的雙重助益。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表示,全面及早期的介入能顯著改善患者及照顧者的精神健康及家庭關係。計劃有效填補本港家庭支援網絡的不足,幫助參與者感受到及時支援的重要性。

深入了解患者及照顧者需求

研究揭示,癌症患者普遍擔心成為家人負擔,傾向隱藏負面情緒,避免主動求助。年輕患者(65歲以下)在介入前表現出較多正面情緒,部分受社交媒體及更多資訊影響,對康復抱較高期望;而年長患者則因「怕麻煩他人」心態,較少尋求協助,家庭問題亦較顯著。照顧者訪談顯示,他們在患者護理中承擔重大情感壓力,需長期陪伴以建立信任關係。

賽馬會「攜手同行」計劃研究成員、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溫浩然分析表示,華人文化中,患者常隱藏負面情緒以維持正面形象,這加劇了心理壓力,「計劃提供的個人化支援,如電話輔導、外展家訪及臨床心理學家諮詢,有效幫助患者及照顧者應對挑戰。」

醫社合作開創支援新模式

計劃通過醫社合作,填補本港家庭支援網絡較弱的服務空隙,為患者及照顧者提供從確診到康復的全程支援。香港防癌會主席暨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朱楊珀瑜表示,過去十年,計劃成功服務36,000名患者及照顧者,感謝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及合作夥伴的共同努力,「我們期望未來繼續深化醫社合作,推動更全面的癌症支援服務。」

計劃結束後,將編製服務指引,並與各持分者分享經驗,啟發未來癌症服務新方向。許多參與者更以過來人身份參與義工服務,將關懷延續至其他癌患家庭。防癌會呼籲癌症患者、家屬及社會各界,鼓勵患者及照顧者踏出求助的第一步,善用現有支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