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活動

媒體報導: 逾半受訪者遭工作欺凌八十後拒「做到隻狗」致人才荒

2013/08/07

媒體報導: 逾半受訪者遭工作欺凌八十後拒「做到隻狗」致人才荒
 
資料來源:

信報 - 港聞 – 獨眼香江– A14

日期: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標題:

逾半受訪者遭工作欺凌八十後拒「做到隻狗」致人才荒

參考網址: 請按此
 
信報- 逾半受訪者遭工作欺凌八十後拒「做到隻狗」致人才荒
 

樂隊My Little Airport 有一首膾炙新一代人口的歌曲,名為《邊一個發明了返工》,道出現時年輕人的工作苦況。

歌詞中有一句是「為了薪金一萬元,令每天都沒了沒完,一萬元一萬元一萬元,靈魂賣給了大財團」。然而,現時的員工不但為了薪金出賣靈魂,工作環境更令他們失去自我,失去應有的性格及創意。說的,就是工作間的欺凌。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轄下盈力僱員服務顧問於今年5 月,透過電話訪問了509 名在職人士,探討香港工作間欺凌問題。超過一半受訪者表示曾在工作間遇到一種或以上的欺凌行為,即每兩個人中有一個會中箭,揭示了欺凌問題的嚴重性。

有學者認為,這與過時的醬缸文化有關,把欺凌問題當作是鍛煉,而不正視問題,渾然不知新一代已拒絕再過「做到好似隻狗」(working like a dog)的生活。假若公司的高層不改變想法,以「playbour」的形式保留人才,只會令更多不只在乎錢的人才流失,面對愈來愈嚴重的人才荒。因為,他們不再是「上善若水」,而是一滴又一滴的漂白水,用以對抗醬缸文化。

該項調查以十種常見辦公室劣行,詢問被訪者有否被欺凌。劣行包括員工被同事或上司透過網絡、電郵或言語等中傷;被人言語侮辱或責罵;被人滋擾;被刻意指派在惡劣環境下工作及被人排擠、杯葛等。調查的對象以基層、前線人員至中層的人數最多,共佔91.9%,而21至40 歲的受訪者佔45.2%。

調查結果顯示,過半數(53%),即270人,表示曾在工作間遇到一種或以上的欺凌行為。換言之,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中招,其中以出口傷人類佔最多。例如被惡意批評或挑剔,有64%。

其次是惡哽工作類(50.3%),即被迫OT、做一些厭惡或根本「唔識做」的工作,以及人際戰場類(45.1%),即被放暗箭、某同事的錯誤被電郵給全公司、被排擠於飯局之外。

可是,承認自己被欺凌不代表會宣之於口、勇敢面對。有42.2%的被訪者選擇啞忍,過半數人(52.2%)表示其他同事會置身事外。而管理層方面情況更甚,雖有54.8%表示上司知道欺凌事件的存在,卻仍有逾半數人(53.4%)指管理層不會理會,更遑論給予員工輔導。調查又以10 為滿分,訪問受訪者的氣憤指數,結果發現近半數被欺凌者(46.7%)將它們的氣憤指數評級為高達8 分或以上。換言之,大多受欺凌的員工工作時都帶着爆燈級數的憤怒情緒,無心工作,上司又視若無睹,分分鐘令問題加劇,成為惡性循環。

老紀請教過浸會大學社工系講師邵家臻,他直言這種職場文化非常嚴重。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社會一直保護着這種欺凌及不理想的工作文化,例如,小學到大學的職場講座,都會教學生認識工作世界是殘酷。而且有一種論述指,你做你喜歡的事,叫興趣,你要做一些你不喜歡做的事,叫做工作。員工是不可以改變工作環境,惟有改變員工自己。

上司認為欺凌是鍛煉
在老闆的眼中,啞忍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工作倫理,員工要去適應。邵家臻指,如果用英文來形容, 就是要員工「adjust」一下自己、「adapt」一下個環境。而且他們會認為公司是一個少林寺木人巷, 「欺凌」只是一種鍛煉。他們亦喜歡以自己「細個那時都無人幫手」的過來人身份為由,明知有欺凌,明知同事被過分分派工作,都不會理會, 「高層就是揀嘢做,低層就是別人揀嘢給你做,鬼叫你是junior,鬼叫你是新入職,新來新豬肉,小小屎使唔使死呀」?

而且,老闆們會認為,在鍛煉的過程中,員工必須要經過「忍」這個過程,而「啞」就是「忍」的美德, 「你無理由嘈住來忍,那些就叫做投訴;在忍的過程指出問題,叫搞事;你找同事支援你,叫結黨、搞小圈子」。這個是一個正常的工作生態,誰去改變它、破壞它,誰就是兇手,這些剝削的環境,卻有很多美麗的講法,「但明明就是欺凌」。

八十後不甘於醬缸文化
邵家臻又以醬缸文化來形容現時的情況。他表示,目前的職場就像一個數百年的醬缸,沒有人有膽量去改變這個醬缸,只會令自己成為醬缸的一部分。但是,現時的高層管理人員還是覺得員工們是一滴水,可以被醬缸內的醬融為一體, 「欺凌事件是同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陣痛」。但現在的問題是,新一代的年輕員工不再是一滴水,不會任由自己變成醬缸的一部分, 「特別是八十後員工,他們是漂白水」,有很強的揮發性,他們要的不是錢這麼簡單,他們是挑戰醬缸文化, 「而且這不是一滴,而是一代的漂白水」。

近年很多關於八十後員工的報道,都是指他們的工作態度等負面問題,然而邵家臻認為,這未必是八十後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職場文化的問題。他解釋,有一些年輕人或者真的玩不起這個遊戲,有一些卻是不屑玩這個遊戲, 「因為他們不喜歡那種working like a dog 的生活」,導致很多年輕人很快轉工,公司的流失量極高,這些都與公司不能提供合理的工作環境予員工有關,與停滯的社會流動有關。現時社會上出現了一個名詞,叫「playbour」,由「play」加「labour」組成,意指視工作為娛樂的員工。邵家臻指,特別是講求創作性的公司,他們意識和明白到「玩」和「工作」是
要混在一起, 「他們現在知道員工玩住做才做到嘢,並不是玩物喪志」。他們會營造一個很自由的氛圍,用以保留人才, 「因為要hold 呢班友,錢不是大晒,工作環境才是最重要」。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年輕員工都「做唔長」,雖然「大把人爭住做,但亦大把人爭住走」。邵家臻更認同老紀所言, 「大把人爭住走」的人數及速度比「大把人爭住做」要多及要快,而不是「出入平安」。

因此,這些不懂得保留人才的公司就要自食其果,面對一次又一次的人才流失。換句話說,假如那些「醬缸」老闆繼續墨守成規,只會進一步與世界潮流脫軌,因為醬缸已不再吸引,更有被打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