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活動

媒體報導: fb及WhatsApp 變職場欺凌工具

2013/08/07

媒體報導: fb及WhatsApp 變職場欺凌工具
 
資料來源:

經濟日報 – 港聞 – 城市熱點 – A20

日期: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標題:

fb及WhatsApp 變職場欺凌工具

參考網址: 請按此
 
經濟日報 - fb及WhatsApp 變職場欺凌工具
 

工作間潛藏欺凌問題,有僱員服務顧問反映,近年工作間欺凌漸轉移至WhatsApp及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惟因企業的管理層難辨員工使用性質,未能作出有效監管。

一項調查發現,逾半受訪者曾在工作間遇到1種或以上欺凌行為,包括被惡意批評、安排厭惡性工作、受同事排擠等。

盈力僱員服務顧問(首席顧問)孫立民指出,近年職場欺凌的「主要戰場」,已由傳統「面對面」方式,轉移至不同的電子社交平台,包括facebook,以及即時通訊程式WhatsApp。

他表示,員工愛在facebook上留言,宣洩對公司或同事的不滿:「有時候甚至公開同事或公司的名字,令對方心理或聲譽受損!」

而即時通訊程式WhatsApp,在員工間更已成為一種「認受指標」:「開設不同群組,只邀請相熟同事,不合適的一概排除在外。」他認為,有關做法會加劇員工間的不和關係。

籲員工不記名留言 減傷害
但基於上述平台較為私人,企業管理層一般難作監管,只能對惡意留言的員工稍作提點或勸喻;孫立民建議員工,可在facebook一些不記名的「secret page」上留言,減低對涉事者的傷害;據他所知,不少大型零售公司會定期安排中層人員,擔任前綫工作崗位,目的是令他們了解前綫員工需要及工作困難,加強同事間溝通。

合眾人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偉忠認為,辦公室「講是非」文化一直存在,只是近年社交平台普及,令流言蜚語的傳播速度加快:「由以往在茶水間閒談,到利用電郵、MSN,至現在使用WhatsApp及facebook,消息傳播渠道眾多,流言蜚語的發酵速度也愈快!」

他舉例,不少銷售行業如地產經紀,各個團隊需互相競爭「跑數」,員工間難免關係較差、或出現工作間欺凌問題,導致工作進度受阻,影響公司生產力。

逾4成被欺凌者 選擇啞忍
針對有關情況,管理層可訂立工作指引,提醒員工盡可能於辦公時間內,勿處理私人事務,惟他補充,部分服務行業需利用WhatsApp等通訊工具與客戶保持聯絡,管理層難辨員工利用WhatsApp工作,抑或純粹「講是非」,難以制定守則監管。

他又提醒,管理層在調解員工糾紛時,切記保持角色中立,以免令任何一方產生不滿情緒;同時設立不記名的內部意見機制,加強員工溝通,改善工作間欺凌問題。

為了解辦公室欺凌情況,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轄下的盈力僱員服務顧問,於今年5月訪問509名在職人士,207人(53%)曾遇到1種或以上的欺凌行為,而逾半被欺凌者認為,同事多會置身事外,即使公司得悉事件,管理層亦不加理會。另外,逾4成被欺凌者選擇啞忍,只有1成多表示不介意,另有1成多或向公司作出投訴。

與前綫加強溝通 談話保密      
工作間欺凌事件嚴重影響員工的工作情緒及生產力,若不積極解決,可能會產生不可預計的後果,愈遲處理,代價亦會愈大,但若過度插手又會令員工覺得「偏幫」,企業要小心運用人事管理技巧。

盈力僱員服務顧問建議,企業上司及管理層加強與前綫員工的溝通,例如不定期約見不同職級的同事,特別是前綫、性格較內向和欠缺人際技巧者,以了解他們遇到的困難,並保證面談內容絕對保密,令員工安心暢所欲言。

內部意見機制 可不具名投訴
企業可考慮設立內部意見機制,接受不具名投訴,由專責小組,包括人事部同事及不涉事件的管理人員,展開調查,直接向高層報告。亦可考慮採用「360度員工績效評估」,讓前綫同事有機會表達對上司的意見。

同時須讓員工學習處理情緒和衝突技巧,避免使用辱罵或不恰當方式表達意見。此外,也可邀請專家舉辦課程,或組織員工活動和團體建設等工作坊,加強員工的溝通和關係。

由於被欺凌者面對不公平時多會啞忍,欠缺正面宣洩和傾訴途徑。企業可以考慮聘用外間專業的僱員輔導服務(EAP),以協助員工及早處理情緒和遇到不公平的對待。

孤立+挑剔 久變焦慮症
40多歲的June在一間公營機構任職20多年,早前部門來了位新主任,她沒跟其他同事一起與新上司「埋堆」,又曾因意見不合爭辯,自此June經常被針對。

唯獨沒被邀入同事群組
新上司對她的工作百般挑剔,經常廣發電郵批評其錯處,又把她安置在辦公室的僻冷角落、或要腰傷未癒的她搬重物等。

上司更在WhatsApp開了個同事群組,唯獨沒邀請她加入。昔日合作無間的友好同事,變得有所避忌,外出午膳也不敢主動邀請。

情況維持了半年,June開始出現壓力徵狀,每次打開電郵都會冒冷汗;當有人穿高跟鞋走過,她便條件反射地全身發抖。

經初步評估,輔導員認為June有初期焦慮症徵狀,一方面把個案轉介臨床心理學家作進一步治療,另方面給她情緒支援和鼓勵。她意識到自己被欺凌,鼓起勇氣向管理層反映,部門已承諾跟進,而她的調職申請亦正在處理。

體味較大被譏「放毒氣」
另一個案阿郁,是一間大型連鎖店的倉務員,體胖大汗的他被同事稱為「豬腩郁」,在他面前模仿他笨拙的動作;由於他體味較大,同事故意在他面前大聲說:「有毒氣呀!」更曾經有同事當面問他:「咁多份工你唔去做,係都要留喺度?貪呢度有位俾你偷懶呀!」阿郁曾向經理反映,但未獲理會。

同事欺凌令他自我形象低落,抗拒回到工作崗位,但又不想失去工作,惟有啞忍。由於怕家人擔心,他不敢向家人傾訴,朋友也只會勸他「睇開啲」。

輔導員向阿郁提供情緒輔導,減輕他的壓力,亦跟他分析事件中的應對方法,鼓勵他多從其他社交群組中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阿郁至今仍未決定去留,但負面情緒已漸漸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