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是最常見的隱形情緒病之一,有研究發現,一成七受訪中學生容易或經常出現不安或急躁等焦慮症狀,在六百多名經常焦慮的學生中,近半數甚至有自殺或自殘念頭,建議政府對全港學生進行定期的身體及情緒健康調查。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聯同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在二○一一年起,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在將軍澳、觀塘及黃大仙隨機挑選十六所中學,訪問逾一萬一千名中學生,發現一成七學生在受訪前兩周內容易或經常出現焦慮症狀,在六百三十七名經常焦慮的學生中,七成半幾乎每天感到絕望,近半數更差不多每天有自殺或自殘念頭,比率遠高於一般學生。八成六經常焦慮的受訪學生,感到較大功課壓力,四成七曾飲酒抒發情緒,近百分之五的學生更曾吸毒。
中心主任周倩儀指部分患有焦慮症的學生,出現呼吸困難及胃痛等症狀,個別更害怕外出,「他們覺得全世界望住自己,亦只能在非繁忙時間乘車,避開人群﹔凡事亦過分憂慮,例如被蚊咬後,擔心會否患上登革熱。」
中心專業服務發展經理陳國溪分析,學生出現焦慮症狀或與成長背景有關,「他們未能化解成長的壓力,或在朋友圈子中找不到定位。」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麥艷華指學生過分焦慮會學業倒退,甚至輟學,而被父母及老師怪責懶惰,忽視焦慮症狀後果,建議政府對全港學生進行定期的身體及情緒健康調查,及早識別病徵,學校亦應定期舉辦精神健康活動。
此外,循道衞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去年九至十一月,以澳洲研發的「斯賓思兒童焦慮量表」問卷,訪問約一千六百名來自十二所學校的小三至小六學生,結果發現學童焦慮指數達三十點四,較中國的二十一點四、荷蘭二十點五、德國的二十二點二,平均高出三成多,學業為主要的壓力來源。亦有百分之五的學生指數高過四十五,須轉介到社工,接受情緒治療。
負責調查的趙依莉表示,西方國家家長相對不太着重學業成績,而着重培養子女興趣。內地學生在中學時期需應付高考,才漸增讀書壓力,而香港的學生小學已要應付各科的系統性評估,又要擔心升中前程等,更不敢向家人透露自己壓力大,怕別人責怪他無膽無用等。
升讀小六的何子康有輕微焦慮徵狀,如戰戰兢兢、坐立不安等,他指每日最少用兩小時完成作業,又要溫書,擔心進不到心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