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活動

媒体报导: 轻轻松松交朋友 拆解社交恐惧

2016/01/11

日期: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资料来源: 经济日报 – 健营坊 – C8
标题: 轻轻松松交朋友 拆解社交恐惧

轻轻松松交朋友 拆解社交恐惧

良好的人际关係是健康生活一部分,但有些人在交朋结友时,总觉得十分紧张,焦虑指数直綫上升,想化解人际焦虑情绪,当然有方法。

社交恐惧 ≠ 性格孤僻
阿新(化名)这样形容自己:「经常感到在社交场合中被人留意,担心及在意自己的紧张症状被人发现,令别人留下坏印象,引起嘲笑或讥讽。」他患有社交恐惧症,极之抗拒任何社交活动。

社交恐惧症(Sociophobia)属於焦虑症的一种,精神病患者会明显并持续地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感到焦虑或恐惧,对自己、他人及社交方面都抱有负面思想。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临床心理学家彭韾儿说:「患者觉得其他人对人的要求极高,会以社交表现评定个人好坏,他们在社交场合中保持缄默,避免招来注意。面对别人时,容易出现面红耳热和颤抖。」

不少患者跟阿新一样逃避社交场合,但他们跟性格孤僻截然不同。彭韾儿解释:「社交恐惧症患者本身不喜欢这样,也知道自己是过度恐惧,苦於无法自控,只能以逃避来解决,可会严重干扰正常生活、职业(或学业)功能、社交活动或社会关係。」生理上,他们有一些明显的徵状,如面红、大量流汗、手震或发抖、声音震颤、噁心、说话出现困难、胃部不适、手脚冰冷和心悸。

成年人也有机会患上
她指出,以下的因素有机会令人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包括:

  • 性格害羞、胆小、容易退缩,在青少年期不断遇到尴尬的社交场合,缺乏社交自信,渐发展成社交恐惧症。
  • 家族中曾有人患社交恐惧症,患此症的机会较大。
  • 被父母过度保护或控制,经常被人嘲笑、欺凌、拒绝。
  • 未能掌握社交技巧或自我形象低落,在意其他人的评价,在恶性循环下结果只能以逃避来解决。

社交恐惧症很多时在青少年期(即 8-15 岁)出现,成年突然患上社交焦虑症的例子也有,但情况不算多。「成年患者多数经历了一些令其非常困扰、羞辱的情况,或正面对人生重大的转变,如被升职、与新婚伴侣的社会阶层有距离,觉得不适应、难面对。」年长患者有可能因身体机能衰退,使其在社交场合中易感到尴尬,如需要使用轮椅、视觉或听觉受损等。或因脑部功能不正常地衰退,影响患者外观,如柏金逊症患者有手震、中风後可能流口水。

对付焦虑 多管齐下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从医学层面,医生会采用药物治疗,如血清素调节剂(SSRI)和血清素及脑肾上腺素调节剂(SNRI),令血清素及脑肾上腺素回复平衡,改善徵状,治疗社交恐惧症。从心理治疗层面,临床心理学家会先与病人建立互信关係,通过面谈、分析和各种技巧,帮助病人纠正思想上的谬误,改变逃避行为和减低焦虑。又会与患者共同订立的进程表,练习如何逐步面对他所惧怕的场面,改善处理的技巧,令他恢复身处这些场面时的信心。病人亦要参考以下的建议,对早日康复有帮助:

  • 多与一些不会令自己觉得焦虑不安的朋友相处。
  • 多做松弛练习,如肌肉松弛、静观训练等。
  • 少饮含咖啡因的饮品。
  • 保持恒常运动,维持均衡的饮食习惯。
  • 保持睡眠充足。
  • 戒酒及不要滥用药物。

---------------------------------

社交恐惧症小测

  • 极度惧怕与陌生人相处。(是 / 否)
  • 害怕会被人评论的场面。(是 / 否)
  • 非常担心令自己尴尬或出醜。(是 / 否)
  • 害怕其他人发现自己焦虑不安。(是 / 否)
  • 害怕与人合作或说话,因为担心会令自己出醜。(是 / 否)
  • 避开会成为焦点的场合。(是 / 否)

答案愈多「是」,愈反映有社交恐惧症的倾向,需要及早正视。

(资料来源:临床心理学家彭韾儿)

给社交恐惧症患者家人的 3 个提示

勿迫得太紧:强迫对方参与活动,或将个人意愿强加对方身上,最终只会适得其反,患者对治疗愈来愈抗拒。

别过分保护:以为逃避接触人最安全?其实会影响到病人的工作、学业及人际关係,令他愈来愈缺乏自信、孤独。

循序渐进:以维持患者的自信心为大前提,初时陪伴对方一起见少部分人,待自信心多一点,再安排接触更多人或参与社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