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活動

從家庭生活開始 及早察覺青少年的情緒需要 促進精神健康

2012/10/01

從家庭生活開始 
及早察覺青少年的情緒需要 促進精神健康

 

▲「中學生家庭生活與精神健康」研究發佈會暨研討會出席嘉賓合照。

最近,有沒有發現家中的青少年常常心情不好、悶悶不樂、精力不足、減少社交活動呢?這些看似輕微的情緒起伏及身體不適,原來有機會是他們的精神健康響起警號,切勿掉以輕心!

青少年正處於關鍵的成長期,精神、心理及身體上的改變都會對他們的未來造成影響,他們往往會因為功課壓力、學業成績、家庭生活、朋輩關係等承受不同的情緒困擾與精神壓力,嚴重的更可引致家庭衝突、濫用藥物、暴力、甚至自毀等行為。

要關懷並及早察覺青少年的情緒需要,必須從家庭生活開始。因此,本會與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合作展開「中學生家庭生活與精神健康研究」,以問卷調查中一至中六學生的家庭生活、身體及精神健康狀況,包括身體及精神健康狀況、功課壓力、學業成績滿意度、生活方向及自覺父母對自己的心理操控等,希望藉此了解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以便對症下藥,透過家庭生活,促進中學生身體及精神健康。

▲嘉賓分享研究結果。
 
▲嘉賓與出席人士討論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健康狀況對日常生活帶來的限制方面,部分受訪學生(15.7%)因為身體健康狀況,影響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中等強度」的活動。部分學生經常因為身體健康(11.5%)或情緒方面(15.2%)的原因,導致實際完成的事情比想要做的少。部分學生(16.1%)在受訪前的四星期內有超過一半或以上天數或幾乎每天都感到低落、沮喪、或絕望;部分學生(17.7%)有超過一半或以上天數或幾乎每天緊張、焦慮或不安。家庭生活方面,大約21.3%的學生從來沒有和父母一起參與休閒或其他活動;自覺父母對自己的心理操控方面,整體來說,大約有一成學生認為父母經常想要控制子女生活中的每件事,對被父母控制生活細節的感覺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其中學生認為父親比母親較經常控制他們的生活細節。自我存在意義方面,大約6-8%的學生自覺失去人生方向。

研究小組分析有關調查結果後,建議:

  1. 家長除了注意子女的身體健康情況外,應多留意他們的情緒健康,例如心情不好,悶悶不樂、精力不足或減少社交活動等。
  2. 家長可多作主動,關注及支援年青子女的情緒需要,多與子女溝通,使用積極方法,例如主動聆聽、多鼓勵、少批評及減少控制,多給予他們探索空間。家長亦需注重個人的精神健康,以更有效地促進子女的情緒及精神健康。
  3. 學校應持續與社區的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機構合作,在校內定期推行與精神健康有關的活動,內容包括:精神健康教育、抗逆能力、壓力管理、正向思維等,以提升青少年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及認識。
  4. 不論學生、家長及學校,應善用社區資源,及早尋求專業人士的介入,讓有情緒困擾的學生獲得適切的協助,減少問題惡化,以建立求助文化,減低標籤效應。


傳媒報導﹕
▲《成報》報導 ▲《大公報》報導
▲《文匯報》報導 ▲《太陽報》報導 ▲《蘋果日報》報導 ▲《新報》報導
 

青少年精神健康推廣及治療中心
地址:新界將軍澳翠林邨康林樓204至210號
電話:2706 5262
電郵:ym@cfsc.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