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活動

Media Coverage: Press Conference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 SingTao

2015/03/26

日期: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資料來源: 星島日報 – 教育 – F1
標題: 中學生焦慮抑鬱 近半想自殺自殘 學業壓力大 家庭關係差
參考網址:  請按此

圖片: 中學生焦慮抑鬱 近半想自殺自殘 學業壓力大 家庭關係差

理工大學與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的調查發現,逾一成受訪中學生容易出現焦慮症狀,包括生氣或急躁、難以放鬆和停止擔憂。逾六百六十名經常有焦慮症狀的學生中,近半人一個月內幾乎每天有自殺或自殘念頭;更有個案因家庭關係差劣,感到失落和沮喪,並帶攻擊性武器上學,欲自我保護。研究小組建議,政府定期向全港學生進行身體及情緒健康調查,師長亦須多了解青少年異常表現和行為的原因。

調查於一一年至一四年在將軍澳、觀塘及黃大仙區十六所中學,以問卷訪問逾一萬二千名中學生,發現逾一成人於受訪前的兩周內容易出現焦慮症狀,包括生氣或急躁,覺得很難放鬆、坐立不安和害怕,以及感到極壞事情將發生等,而且愈高年級愈易有相關症狀。

受訪學生中,更有六百六十六人,經常出現焦慮症狀,並同時於受訪前的四周,幾乎每天或每周數日有抑鬱症狀。當中七成半人感到低落、沮喪或絕望;逾八成覺得自己差勁、是個失敗者和令人失望;更有近半數人,有自殺或自殘想法,並曾飲酒,部分人亦會吸煙和濫藥。

多了解青少年異常行為
負責研究的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麥艷華表示,大部分經常有焦慮症狀的學生,亦感到功課壓力、不滿意學業成績和自覺成績較他人差。她又指,中學生有焦慮及抑鬱情緒,與學業、家庭和成長有密切關係,愈少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情緒及精神上支持,愈易經常出現焦慮症狀。她提醒師長,「與青少年傾談的話題,不應單在學業表現,或有否練琴、溫習等,宜多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和生活需要。」

倡定期做情緒健康調查
曾受情緒困擾的沐仔,中一時因經常與家人爭執、衝突及與同學打架,感到焦慮和低落。他更因不安全感,每日攜帶錘子上學,其後被學校認為行為怪異,安排停課及每日到訓導室自修。「那兩年猶如在精神病房,我更緊張和不停揑手,甚至鎅手和誤交損友。」後來他經轉介至社工和精神科醫生,得到輔導和支持,又參加不同社區活動,重獲生活樂趣,「要改變自己負面的想法,並發掘興趣和夢想。」

負責的社工周倩儀指,中心處理近二百個學生個案中,七成有焦慮及情緒困擾,部分輟學和社交有問題,甚至有輕生念頭。她建議師長多觀察和了解青少年的表現和行為,「如未能集中課堂,伏在書桌上休息、長期不願起牀上學和失眠,未必是偷懶,可能是情緒問題。」她又建議政府定期向全港學生進行身體及情緒健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