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活動

Media Coverage: "Hill of Ilha Verde" Charity Film

2015/08/11

日期: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資料來源: 星島日報 – 與愛同行 – A9
標題: 家庭的力量 自立的勇氣

圖片:家庭的力量 自立的勇氣

澳門有個地方叫「青洲」,那是出產青洲英泥之處,因位於海拔54.5米的山崗之上,又名為「青洲山」。在青洲山上,有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母親患上精神病,一晚突然離家出走,女兒徹夜不眠到處尋找母親蹤影,魔幻之夜,將人的疾病與社會的疾病交織起來。「其實精神病患者不是這麼恐怖。」《青洲山上》導演張經緯小時曾與精神病患者同住,他說像電影中這對母女的故事,其實並不虛幻,現實中比比皆是。

曾為許鞍華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擔任編劇的張經緯,向來擅長拍攝紀錄片,其紀錄長片《音樂人生》便於2009年「第46屆金馬獎」上獲得「最佳紀錄片」一獎,而他亦憑此片獲頒「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獎」。自《天水圍的夜與霧》開始,張經緯即愛上探討家庭關係及其中的矛盾,這次《青洲山上》以母女關係為主幹,女兒才十多歲就得照顧患上精神病的母親,二人之間的感情張力,不只拉扯出兩代人之間的問題,更反映了或被大家忽略了的社會問題,例如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支援足夠嗎?大眾對精神病患者家屬的理解,又有多少?或者更基本,社會對精神病這種疾病的認識,又是如何的呢?

從片段拼湊原初的家
《青洲山上》由非牟利機構善明會委託攝製,拍攝前,張經緯以一年時間於澳門作實地考察、資料搜集、編寫劇本及招募演員,期間會見了超過300人,最後選定了以精神病母親「芳姐」的真人真事為藍本。他記得撰寫初稿時媽媽從香港到澳門探望他,看了他的故事,平日溫馴斯文的媽媽忽然反應激烈,她質問張經緯為甚麼將母親的角色寫成這樣。「電影中第一幕描寫母親病發,她拿起菜刀,媽媽看到這裹問我為甚麼要將角色設定成這樣?她說精神病患者不像一般人想像的恐怖,我回想小時候跟精神病親戚同住的日子,鄰居可能會擔驚受怕,但我們作為親屬的,那種關係其實很特別,我自己一點都不怕。」

故事藍本中的「芳姐」在青洲山上長大,在澳門搜集資料期間,張經緯不斷探問當地人知不知道青洲山所在,原來不少澳門人都不認識這個地方,青洲山就像個被遺忘的角落一樣,而住在青洲山上的「芳姐」,從患病那刻開始,早就「被消失」在日常生活的圖景裹。「精神病患者不像一般癌症患者,他們是有樣睇的。在電影中,女兒被標籤、被鄰居喚作『癲婆個女』,但精神病患者其實是有腦的,不是我們講的『癲』。」

《青洲山上》故事的時間跨度很短,大概只得半天一夜,但對女兒來說,自己的一夜卻有母親的一生那麼長。母親出走了,她去找父親、找哥哥,希望得到母親的消息。母親被困在過去的世界裹,殊不知時移世易,家庭成員散落各處,各人陰霾般的過去,被女兒的突然到訪攪動起來,似夢乍醒,家庭糾結層層揭開。張經緯感觸:「女孩從一塊碎片去重組自己認知中的家庭,最後母親回家了,女孩彷彿找回了她的家,藉着這個故事去憶記我的親戚,某程度上,我也找回了我的家。」

家庭的力量  自立的勇氣
一如張經緯所說,《青洲山上》的故事比比旨是。「我在這裹從事精神病復康已經14年,其中遇過一位學生,14歲,學校社工介紹來的,社工說他曠課、不守秩序、脾氣暴躁,找我們幫忙,看看那學生是否需要跟進。我們跟學生接觸後,發現在學校他被同學排擠,大家都笑他污糟、不整齊,於是他怕了上學、討厭參加課外活動。於是我們去做家訪,發現他家中有個患了抑鬱症的媽媽,原來在他八歲的時候,爸爸離開了,媽媽一下子接受不來,患了情緒病,這位學生一直在照顧媽媽。」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高級服務經理張婉霞說。

《青洲山上》夥同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舉行首映禮,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高級服務總監(協作)梁少玲表示像《青洲山上》以至張婉霞說的故事,其實時刻都在身邊發生。「我們一直關顧精神病患者和他們的家人,以往以為只有成年人才會面對這些問題,現在發現有些年輕人的父母也患有精神病,但年輕人未必懂得表達他們的感受和正面對的困難,這齣戲很到位,表達了我們想表達的東西─ 不論順逆,只有來自家庭的力量才能幫助家庭成員,家人的接納讓每個人重新得到自立的勇氣。」  

張婉霞和梁少玲一直以基督的信、望、愛來幫助受影響家庭,張婉霞說:「我們希望透過服務帶給他們希望,沒有希望的話就看不到前路,很多康復者的際遇淒涼,大家不會覺得他們孤單,但其實他們是孤單的,因為康復之路漫長,而且會遇到不少拒絕。」